
600Wh/kg!德国科学家刚刚发明了一种新型固态电池股票股指配资,其能量密度高到足以让电动飞机成为现实!
这不是PPT,而是来自德国顶级应用研究机构——弗劳恩霍夫材料与射线技术研究所 (Fraunhofer IWS) 的硬核成果,2025年10月30日正式对外公布。这项技术的重量能量比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,如果成功落地,可能让长续航电动飞机、重载无人机和超便携储能系统成为可能。

故事的主角,叫做锂硫 (Li-S) 电池
在电池界,锂硫电池一直是个“传说”。它的理论能量密度是目前主流锂离子电池的数倍之多,而且它的正极材料——硫,便宜、量大,是石油精炼的副产品,可以说是完美的“天选之子”。
但,梦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
一百多年来,锂硫电池始终被一个“魔鬼”诅咒着,无法走出实验室。这个魔鬼,就是多硫化物穿梭效应。
在传统的锂硫电池里,用的是液体电解质。当电池工作时,硫会溶解在液体里,形成一种叫可溶性多硫化物的讨厌鬼。这些家伙就像“内鬼”,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疯狂游来游去。
它们游到负极,腐蚀珍贵的锂金属;游回正极,又赖着不走。一来一回,电池的活性材料(硫)越来越少,容量暴跌,循环寿命短得可怜。
简单说,这种电池会“自己把自己玩废了”,根本无法商用。
为了抓住这些“内鬼”,科学家们想尽了办法。但这一次,Fraunhofer IWS的研究人员决定——釜底抽薪

你不是喜欢游泳吗?老子把水给你抽干!
他们用固体电解质取代了大部分的液体电解质。在一个“准固态”的环境里,硫无法溶解,“内鬼”们失去了“游泳池”,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原地,直接从固态硫转化为固态硫化锂。
魔鬼被封印了。
没有了“内鬼”的消耗,这种新型固态锂硫电池的潜力被瞬间释放——实验室测试显示,其比能量(specific energy)一举突破了 600 Wh/kg
这是什么概念?目前顶级的商用锂离子电池大约在 250-300 Wh/kg。这意味着,在相同重量下,它的能量几乎翻了一倍还多。
但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全部,那就太小看德国人了。解决化学问题只是第一步,他们还解决了一个更要命的工程问题:如何量产?
传统电池制造,就像做煎饼。需要把材料混入溶剂,调成“浆料”(slurry),涂抹,然后再送进长达百米的“烤箱”里烘干。这个过程,要消耗掉电池生产总能耗的30%,又慢又贵还污染环境。
Fraunhofer IWS 亮出了他们的独门绝技——DRYtraec®(干法涂层技术)
这项技术彻底抛弃了溶剂和“和面”的步骤。它就像一台神奇的压片机,直接将干燥的粉末(活性材料、粘合剂等)压制成一层坚固的干膜,然后直接附着在集流体上。
这个“干法”工艺有多强?它节省了高达 30% 的生产能耗,大幅降低了碳排放。更关键的是,它与现有的“卷对卷”生产线兼容。
这意味着什么?

这意味着工厂不需要把昂贵的生产线全部拆掉重建,只需要“升级”工艺模块,就能实现新电池的量产!这为技术的工业化扫清了最大的障碍。
目前,这项研究正在两个大型项目中同步推进:一个(AnSiLiS)负责深挖基础化学;另一个(TALISSMAN)则联合欧盟多国,目标直指工业化——他们计划造出550 Wh/kg的电芯,并将生产成本控制在75 欧元/千瓦时(约合86美元)以下。
当“600Wh/kg”的超高密度,遇上“干法”的低成本量产,一个全新的储能版图正在浮现。
这不是为了让你的手机多待机一天,也不是为了让你的电动车多跑200公里。它的目标,是那些对重量和能量“斤斤计较”的领域。
用研究人员自己的话说:“航空、无人机系统和便携式储能系统,对能量重量比有着极高的要求。”
天空的电动化时代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近了。

参考文献:
Fraunhofer IWS Dresden, Press Release (No. 13) – New Research Approaches for Ultralight Lithium-Sulfur Batteries, October 30, 2025.AnSiLiS Project Description.TALISSMAN Project Description (EU Horizon Europe).
泓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